中國古建筑防雷“秘技”
2011-09-26 08:58:38 來源: 中國天氣網字體
大中小
1752年6月的一個夜晚,美洲費城陰云密布,一位中年男子將一只用綢子制成的大風箏放到了烏云的底部。隨著男子的手指湊近風箏上的銅鑰匙,只見鑰匙與手指之間放出了火花。
這個試驗就是xx的風箏試驗,這個中年男子就是被后人譽為“從蒼天處獲得閃電”的本杰明· 富蘭克林。大風箏幫助人們發(fā)現了“雷就是電”,從此開啟了西方建筑防雷的歷程。
而翻看浩瀚的文史資料,人們驚奇地發(fā)現:早在清朝康熙年間,西方使者安文思就曾記錄過中國古代建筑的防雷“秘技”,這個發(fā)現要遠遠早于富蘭克林的風箏試驗。
中國在直擊雷防護技術上到底有何{zy1}之處?本網特別邀請國際電工委員會IEC/TC81(第三工作組)中國專家關象石,為我們詳解中國古代建筑的防雷術。
本期嘉賓:國際電工委員會IEC/TC81(第三工作組)中國專家關象石
經典語錄: “相對而言,西方的石頭建筑不大怕雷,雷打掉了石頭的一個邊角,損壞是物理性的。但中國古代建筑上木頭的損壞,就不僅僅是物理損壞,還有可能引發(fā)火災?!?/span>
“作為我國歷史上現存最久的防雷建筑,慈氏塔的特殊之處在于,這八條鐵鏈至翼角處尚不終止,而是逶迤垂下直到地面。這樣,雷電打上去,就會順著鐵棍子泄到地上,從而保護了旁邊的建筑。這鐵杵不就是避雷針(接閃桿)嗎?那鐵鏈不就是引下線并接地了嗎?”
“由此看來,想通過應縣木塔近千年毫發(fā)無損來說明‘絕緣防雷’機制似乎是不大可能了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