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雨季節(jié)與地域分布
我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、東臨太平洋,跨高、中、低三個緯度區(qū),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,冬季吹北風,空氣干燥,全國大部地區(qū)氣候干旱;夏季吹南風,空氣潮濕,雨季多發(fā)生在這個時期。我國暴雨洪水頻繁主要受季風影響,有三個方面的原因:
降雨時間集中,強度大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受季風氣候控制,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濕潤高溫時期,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(xiàn)。6月至9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%至80%。黃河中下游地區(qū)、海河、遼河流域,大部分集中在7月、8月,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幾次暴雨過程中。
季風雨帶的季節(jié)性位移導致降雨地域的階段性變化。夏季風始于5月,由南向北推進,在北進過程中有3個相對穩(wěn)定的階段和兩次躍進階段,相應有3個雨季,即華南雨季(南方各省份,4月至6月),江淮梅雨季(長江中下游各省份,6月中旬至7月中旬),華北東北雨季(華北及東北各省份,7月中下旬至8月),此時季風達到最強盛。9月以后,季風減弱并南撤,雨帶也逐漸南退。10月以后,季風退出我國大陸,雨季結束。
夏秋頻繁的臺風活動。直接由臺風形成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國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蘇、遼寧沿海地區(qū)和臺灣、海南等省份。臺風在東南沿海登陸后,一般轉向北上,風速逐漸減緩形成低壓,若與北方冷空氣結合,就可能形成大范圍的暴雨洪水,在北方的暴雨洪水中占有很大比重。
我國是個多暴雨的國家,除西北個別省、區(qū)外,幾乎都有暴雨出現(xiàn)。由于受季風、地形等影響,我國暴雨的地域性和時間性特征十分不明顯。總體而言,南方多而北方少,東南沿海多而西北內陸少;夏季多而冬季少,主要出現(xiàn)在夏季風活躍的下半年里。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從東南向西北內陸減少,山地多于平原。而且東南沿海島嶼與沿海地區(qū)暴雨日最多,越向西北越減少。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{yt}的暴雨。太行山、大別山、南嶺、武夷山等東南面或東面的坡地,都是這些地區(qū)暴雨日的中心。
冬季暴雨局限在華南沿海,4~6月間,華南地區(qū)暴雨頻頻發(fā)生。6~7月間,長江中下游常有持續(xù)性暴雨出現(xiàn),歷時長、面積廣、暴雨量也大。7~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節(jié),暴雨強度很大。8~10月雨帶又逐漸南撤。夏秋之后,東海和南海臺風暴雨十分活躍,且雨量大。
我國的暴雨洪澇災害多發(fā)生在江淮以南以及華南沿海地區(qū),其中江南北部至長江中下游最多。北方氣候干燥,雨水較少,但在異常的氣候影響下,也常有洪澇發(fā)生。長時間、大范圍的連陰雨或頻繁的暴雨都會引發(fā)洪澇災害。
暴雨集中的地帶主要有兩條:一條是遼東半島——山東半島——東南沿海;另一條是大興安嶺——太行山——武夷山東麓。此外,陰山、秦嶺、南嶺等山脈的南麓也是暴雨的多發(fā)地區(qū)。
我國的洪水災害主要發(fā)生在珠江、長江、淮河、黃河、海河、遼河及松花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、關中盆地等地區(qū)。而澇漬災害則主要出現(xiàn)于東部的平原和盆地地區(qū)。
暴雨的危害
暴雨是中國主要氣象災害之一,其危害主要包括洪災和澇漬災。長時間的暴雨容易產生積水或徑流淹沒低洼地段,造成洪澇災害。據(jù)1950~1999年資料統(tǒng)計,中國平均每年洪澇災面積為942.4萬公頃,嚴重洪澇年份農田受災面積可達1300萬公頃以上。暴雨是一種影響嚴重的災害性天氣。某一地區(qū)連降暴雨或出現(xiàn)大暴雨、特大暴雨,常導致山洪爆發(fā),水庫垮壩,江河橫溢,房屋被沖塌,農田被淹沒,交通和電訊中斷,會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危害。暴雨尤其是大范圍持續(xù)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,不僅影響工農業(yè)生產,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,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。
背著孩子上學洪災一般是指河流上游的降雨量或降雨強度過大、急驟融冰化雪或水庫垮壩等導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漲和徑流量增大,超過河道正常行水能力,在短時間內排泄不暢,或暴雨引起山洪暴發(fā)、河流暴漲漫溢或堤防潰決,形成洪水泛濫造成的災害。洪水可以破壞各種基礎設施,淹死傷人畜,對農業(yè)和工業(yè)生產會造成毀滅性破壞,破壞性強。防洪對策措施主要依靠防洪工程措施(包括水庫、堤防和蓄滯洪區(qū)等)。
澇災一般是指本地降雨過多,或受瀝水、上游洪水的侵襲,河道排水能力降低、排水動力不足或受大江大河洪水、海潮頂托,不能及時向外排泄,造成地表積水而形成的災害,多表現(xiàn)為地面受淹,農作物歉收。澇災一般只影響農作物,造成農作物的減產。治澇對策措施主要通過開挖溝渠并動用動力設備排除地面積水。
漬災主要是指當?shù)氐乇矸e水排出后,因地下水位過高,造成土壤含水量過多,土壤長時間空氣不暢而形成的災害,多表現(xiàn)為地下水位過高,土壤水長時間處于飽和狀態(tài),導致作物根系活動層水分過多,不利于作物生長,使農作物減收。實際上澇災和漬災在大多數(shù)地區(qū)是相互共存的,如水網圩區(qū)、沼澤地帶、平原洼地等既易澇又易漬。山區(qū)谷地以漬為主,平原坡地則易澇,因此不易把它們截然分清,一般把易澇易漬形成的災害統(tǒng)稱澇漬災害。
防護措施
1、地勢低洼的居民住宅區(qū),可因地制宜采取“小包圍”措施,如砌圍墻、大門口放置擋水板、配置小型抽水泵等。
2、不要將垃圾、雜物等丟入下水道,以防堵塞,造成暴雨時積水成災。
3、是底層居民家中的電器插座、開關等應移裝在離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。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,應及時切斷電源,防止觸電傷人。
4、在積水中行走要注意觀察。防止跌入窨井或坑、洞中。
5、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,不要隨意傾倒垃圾及廢棄物,以防淤塞。
6、預防居民住房發(fā)生小內澇,可因地制宜,在家門口放置擋水板或堆砌土坎。
7、室外積水漫入室內時,應立即切斷電源,防止積水帶電傷人。
8、在戶外積水中行走時,要注意觀察,貼近建筑物行走,防止跌入窨井、地坑等。
9、駕駛員遇到路面或立交橋下積水過深時,應盡量繞行,避免強行通過。